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工作的意见》(教技函〔2019〕36号),将实验室改革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践的动力,推进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可以将各实验项目以及实验条件形成统一体系的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将实验室危险源划分为不同类型、不同风险等级,以便实现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从而不断提升实验室管控水平和效率,降低和预防高校实验室事故发生率。
一、系统介绍
盛元广通高校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系统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架构和三层结构开发,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进行各种使用和管理操作,具有良好的互通性、实用性、扩展性、规范性、易操作性、性、可靠性,提升实验室工作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
二、主要功能
1、危险源分类分级
1.1 危险源分类
1.1.1 根据实验室危险源的特征,将危险源分为生物(医学)类、化学类、辐射类、机械类、电子(电气)类和其他类(单间实验室指面积≤75平方米的实验场所),共6个类别。
1.1.2 若存在两个及以上类别的危险源,须辨识所有涉及的危险源类别。
1.2 危险源风险分级
1.2.1 根据实验室危险源可能引发危险的严重程度,将危险源的风险等级由高到低分为一级(高风险)、二级(较高风险)、三级(中风险)和四级(低风险),共4个等级。
1.2.2 对于同一类别的危险源,按照"就高"原则,确定为该类别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1.2.3 综合各类别危险源的风险等级,按照"就高"原则,确定实验室风险等级,如∶实验室同时具有较高等级危险源和较低等级的危险源,风险等级按照较高等级确定。
2、防护措施
实验室应按照危险源的辨识结果,建设相应楼层、实验室防护设施台账:包括特殊防护、消防、监控、报警、应急救援、防静电、防雷电等设施电子台账。
1、实验室应在方便取用的地点设置急救箱或急救包,配备必要的急救药品、绷带、纱布、药剂等;
2、实验室应在明显位置和便于取用的地点配备与易燃易爆物质、腐蚀性物质和毒害性物质等相应的消防器材,包括:灭火器、灭火毯、消防砂及其他必要消防器材。
3、准入培训
3.1 根据风险等级对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教育培训,建立人员培训考试记录档案。
3.2 一、二级实验室人员需参与政府、协会团体或学校组织的实验室培训,并至少三年复训一次档案记录;
3.3 涉及生物、辐射、特种设备等实验使用人员,应参加国家要求的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证书后方可开展相关实验。
说明:满足以上要求经管理员审核通过后,授权门禁人脸识别系统,方可进入实验室;
4、检查
4.1 制定检查计划,发布检查通告;
4.2 抽查巡检区域随机、专项检查、节前检查、联合检查;
4.3 采用移动端手机或PAD 进行检查,拍照上传不合格项,检查内容可自定义;
4.4 所有检查和自查均应做好记录,整改情况反馈及评价;
4.5 巡查电子记录档案;
4.5.1 实验室自查每日一次。
4.5.2 院级(二级单位)检查∶一级实验室每周一次,二级实验室每两周一次,三、四级实验室每月一次。
4.5.3 校级检查∶一级实验室每季度一次,二级实验室每半年一次三、四级实验室每年一次。针对涉及高风险危险源的实验室开展专项检查每半年一次。
5、应急预案与演练
重点围绕实验室特点需求,补齐某些专业领域和实验活动的仪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以及应急处置预案。定期组织检查自查,及时更新升级,做好定期培训和实施演练情况电子记录。
具体要求:
5.1 实验室针对高风险危险源开展风险评估,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置于醒目位置,并报所在二级单位备案。
5.2 涉及一、二级实验室的二级单位每年开展一次针对性的应急演练,所有相关人员每两年参加一次应急演练三、四级实验室每年安排人员参与一次应急演练。
6、统计查询
6.1 统计数据图形展示;
6.2 系统自动生成报表;学校危险源实验室分类分级统计;防护设备统计;培训考试人员分类统计;隐患2、整改统计、应急演练人数、次数统计;
6.3 统计内容用户自定义;
三、系统优势
该系统为各大高校提供6类危险源进行管理,通过“云端-终端”融合的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了动态监控快速响应,可视化操作,除日常数据分析外,统计查询报表可自查亦可以实现巡检要求,现在软件还提供了许多培训、考试、巡查电子记录、电子台账、异常预警等,为许多高校实验室提供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四、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高校实验室一直是教育界管理痛点,有关政策也相继推出真正落实到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工作中还是良莠不齐,缺少有效的管控流程和严格的执行,管理系统应用到高校实验室分级分类中打破传统的管理方式,切实加强数据上传、管理,数据分析,以及统计查询等闭环衔接。
盛元广通助力高校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工作流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重大危险源实施实时监控